本报记者 刘波报道
经过20多年口口相传,“985”、“211”高校在学生、家长心中已形成牢固品牌效应,被认为是中国一流大学的显著标志。而前不久,教育部在其太阳集团7237网站官网政策咨询版块,一篇名为《关于985、211名单的咨询》的回复中明确表示:现已将“211工程”和“985工程”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为“双一流”建设。也就是说,今后将不再有高校纳入“211”、“985”名单,也不会再提及和实施。
相关部门的权威解释,彻底为92高校时代划下休止符。专家表示,由“双一流”取代“92工程”,意味着新时代下,高校发展模式将迎来最核心的变革,即从以学校的全面建设为本,转变为以学科建设为主。通过良性竞争的方式,从本质上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,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文化发展需求。
新时代的重大变革
所谓 “双一流”,是“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”的简称,也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领域层次最高的国家战略。
事实上,早在2015年底,国务院就正式印发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》。《方案》针对大学以及学科建设,明确提出 “双一流”的任务要求。其中共分三个阶段制定时间表,并将“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”的最终目标节点定于本世纪中叶,为高等教育此后三十余年的发展规划,描绘出新的蓝图。
2017年9月21日,教育部、财政部、发改委联合发布《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》,正式公布“世界一流大学”和“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”名单。其中,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40所,所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(a类36所、b类6所),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;双一流建设学科共计465个(自定学科44个)。
记者梳理相关名单发现,“双一流”时代,92高校时代奠定的总格局并没有大的改变,除西安系高校损失较大,改由南京系高校接棒外,还新增了24所高校新成员,使得资源更为集中。教育学专家刘维东告诉《中国产经新闻》记者,“双一流”下,真正变革的主要是蛋糕的分配方式,即从将过去以学校全面建设的大锅饭模式,全面转换为以学科建设为主,学校建设为辅的小灶模式。这可以说是高教系统的又一次重大改革,为中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、打造顶尖学府再次吹响“冲锋号”。
动态评定打破固化弊端
“92工程”高校名单确定近20年,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曾发挥巨大的作用,影响深刻而广泛。但缺陷同样有目共睹,受制于历史原因,身份固化、竞争缺失、学科建设目标不清晰等种种弊端也客观存在。
刘维东指出,无论是“985工程”的39所大学还是“211工程”的100多所大学,都是基于对学校综合实力的整体评价。尽管也有国家重点一、二级学科的评定,但社会对一所大学的整体认知,还是只看“牌子”,学科的影响并不大。
比如,某985高校所设学科虽整体质优,但都不拔尖,以至于成为没有顶尖专业的名牌高校,处境尴尬。相比之下,“双一流”则是先有“一流学科建设高校”名单(137所),再在此基础上择出“一流大学建设高校”(42所)。换言之,是先看一所大学有没有若干个很强的学科(专业),再主要根据学科综合实力来评定一所大学的强弱。相比“92”时期更侧重对大学的评定,“双一流”则更偏重对学科的评定。
此外,“双一流”还是一个动态建设过程,遴选认定并非一劳永逸的。教育部曾明确提出,“双一流”建设以学科为基础,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,根据评价结果等情况,对实施有力、进展良好、成效明显的,加大支持力度;对实施不力、进展缓慢、缺乏实效的,提出警示并减小支持力度。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、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及学科,及时调整出建设范围。建设期末,将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,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,有进有出,打破身份固化,不搞终身制。
“双一流”战略的实施下,未来可能或导致某些高校中优势学科更强,弱势的学科会因缺少资源注入而难以发展,甚至逐渐凋零。刘维东认为,对此现状,高校无外乎两种选择,一是维持强势学科的地位,加速对弱势学科的吸血;二是加紧对弱势学科的建设,以期望在五年后的下一轮调整中入选。但不论如何抉择,92高校时期,弱势学科尚可以靠着学校名头分一杯羹的状况,将再难持续。
“双一流”下高校新格局
根据此前规划,“92工程”计划并不是国家颁发的强校认证,其主要目的是扶持此类高校成为世界强校。如今由“双一流”接棒,虽然短时间内仍难以泯灭公众对“985”和“211”品牌的认知,但是随着国家决定把所有学校摆在同一起跑线上,以后大学的竞争制度必然也会越来越公平和多样化。
教育部选择“一流学科”的原则中,有一条很值得关注,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布局。把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作为遴选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的重要因素,把92高校作为重要基础,发挥“双一流”建设对区域、行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。简单说,“双一流”的建设可以使资源向国家需要的更少的名校及部分专业集中,以获得资源更大的利用率。
某高校的院系负责人向《中国产经新闻》记者坦言:自提出“双一流”后,各院系面临的压力空前巨大。虽然目前还能以曾经的优势入选名单,但以后也必须开始比拼一流学科数量,以维持自身优势。
如何能够搭上“双一流”的快车,已成为众多高校的头等大事。另据记者了解,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复旦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、南开大学等众多高校的“双一流”建设方案陆续公布。方案对建设基础、建设目标、建设内容和组织保障等内容都做出明确部署。
方案中,多所高校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三个时间节点,作为明晰的三步走作为发展目标。其中包括,近期2020年,进入一流大学行列;中期2030年进入一流大学前列;2050年前后成为世界顶尖大学。
作为理学类学科入选“一流学科”最多的高校,北京大学提出:基础研究的发展要始终坚持与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相结合,不仅实现2020年若干学科率先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目标,而且要推动北大理科最终出现人类不朽的科研成果。清华大学则用2.2万余字展示了其建设“双一流”的路线图,校长邱勇表示,学校要构建“学科领域—学科群—学科”三个层次的学科建设体系。
可以预见,不久的将来,各高校提出的建设方案,都将在中国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布局中发挥重要作用。业内观点认为,“双一流”制度下,国内高校最终都要向以学科建设为主的新方向发展,“大而不强,杂而不精”将成为历史。这对促进教育领域内的良性竞争,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人才,以解决国家在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,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文化发展需求,具有重大意义。
责任编辑:林洁如